峡阳筷子面
刘水弟
峡阳筷子面,因其粗大如筷而得名。其实,它的本名叫“熟面”,筷子面是它的别称。初到峡阳的人,看不惯这种面,以为峡阳人很土,连面条也打得这么粗,其实不然,这“粗”,正是它的特色。
打筷子面,比一般面条要多放些碱水,呈金黄色。面条打成之后,先放在沸水中“杀”(峡阳方言,即“煮”)熟,然后捞起,用清水洗去黄碱水和表面粘稠物,然后分成一小团一不团,放在簸箕上,上面盖上一层纱布,让它慢慢发酵,这就成了“熟面”。
几个小时之后,把发酵过的熟面放入锅中煮,水沸之后,捞出,加入适量调料,便可以食用了。
这种面条,因碱多,又经过发酵,吃起来特别香、“胖”(松)、“鬼”(滑)。如果拌以猪脚汤,味道就更美了。
这种面条一般宜为炒面或干拌,若煮汤吃,因其粗、厚,味道一时难以吸入,会逊色些。
(原载《峡阳》P49 1992年原稿,今有小改)
评论